学院3位教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学院李敦柱博士获得面上项目立项资助,刘建超博士、张坚博士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李敦柱博士主持的《内源性表面应力耦合微纳米气泡驱动给水管网微塑料及添加剂释放机理研究》项目,聚焦阐明水环境中微塑料及添加剂的释放机制。当前全球塑料泄漏每年约2000万吨,微污染物持续释放与累积,日益威胁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既有研究多关注紫外辐照、机械磨损等外源驱动,而对塑料制品的本征特性——尤其是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内源性残余应力——在污染物释放中的基础性作用,缺乏系统认识。该项目面向内源因子驱动机理,追踪塑料制品制造环节内源性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与分布特征,揭示典型饮用水管网中在应力作用下塑料基材内无定形聚合物与化学添加剂的迁移过程及其释放特征。本研究有望深入解析管道中微塑料与添加剂释放的关键机理,提出高效的微污染物控制策略,为饮用水质安全与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刘建超博士主持的《跨尺度整合氮代谢酶动力学与作物模型的小麦营养品质模拟研究》项目旨在跨尺度整合氮代谢酶动力学与作物模型,开展小麦营养品质的模拟研究。当前传统作物模型在水氮管理和营养品质预测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尤其是在氮代谢酶响应机制的缺乏和多目标优化方面的不足。该研究通过建立分子(酶动力学)-器官(氮分配)-田间(水氮决策)跨尺度耦合框架,量化水氮耦合胁迫对小麦氮代谢酶活性及营养品质形成的非线性影响,突破“产量-品质-环境”协同优化的瓶颈。研究将为水氮管理优化提供精准预测工具,推动小麦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小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张坚博士主持的《颗粒形状可调控时混凝土多尺度建模及其机器学习驱动的氯离子传输规律研究》项目基于氯盐环境中混凝土氯离子传输的量化分级与定量表征技术对有效预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的重大意义,围绕混凝土耐久性多尺度量化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从纳观、微观和细观三个尺度对各重要实际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考虑实际水化产物分布和形貌特征以及水泥颗粒形状的水泥浆双尺度水化模型,重构考虑实际骨料形状的混凝土细观尺度模型,机器学习驱动研究各实际因素的作用机理,以掌握有效的耐久性定量设计技术,实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在氯盐环境中的可测、可防和可控,保证其正确与安全应用。
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课题的成功立项,是学院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学院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成果涌现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科研制度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支持保障,确保项目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同时,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广泛发动、激发全院教师科研活力,争取获批更多高层次科研项目,共同推动学院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拟稿:科研管理部 毛楠杰 审核:杨洁)
上一条:喜报!学院新增两个市级科创平台
下一条: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圆满完成
【关闭】